随着信用卡的普及,习惯用卡的人越来越多,信用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,但是很多人却在使用中忽略信用卡的安全问题。信用卡诈骗手段一波比一波花样翻新,如何避免使用银行卡的时候中招,建议持卡人从申请信用卡开始就多加小心,为自己开启安全的“用卡之旅”。
借刀杀人 盗取个人信息
杀伤力:★★★★★
喜爱购物的张小姐,从今年5月以来,不断收到不同银行的催债电话,张小姐并未在这些银行申请信用卡,因此并未放在心上,直到最近,张小姐收到某律师事务所的催债账单,上面的信息和消费记录让张小姐吓出了一身冷汗,以张小姐身份证号申请的信用卡,透支近10万元,她立即报警。经民警再三询问,张小姐想起,曾在某商场的门外摆放的银行卡申请桌处申请过信用卡,张小姐的身份证、信用卡都被对方留下了复印件。
专家点评:在办卡的时候,先要检查办卡工作人员的证件、确认他的身份。一般而言,银行信用卡工作人员都有一个代码,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户服务热线查询到。另外,在办卡的时候,留下的资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等,要有一个标注,比如“仅用于办理XX银行的信用卡”,还要有一个时间限期;同时这些内容最好写在身份证复印件正面空当处,而不是复印纸的空白处。
万一不幸出现资料被盗被冒办卡,也不要害怕,一定要与银行立即联系,银行会协助你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另外银行会帮你写否认办卡的声明,协助公安机关破案。被冒办卡的盗刷损失不会让你承担,银行也会尽快把你的不良信用记录销掉。
瞒天过海 滥用“离线交易”
杀伤力:★★★★★
陈先生是登山爱好者,在健身俱乐部里,某登山用品专营店向他推荐登山用品的优惠卡,陈先生觉得对方产品的品质不错,就索性办了一张,当时在填写相关资料时,对方工作人员再三嘱咐,要将信用卡正面的卡号和背面的三位数尾号都填好,对此,陈先生并未产生疑问,信用卡上的信息都是印上去的,应该都可以公开。几个月之后,陈先生还款时才发现,自己卡上的透支额度大大超过了自己所花的钱数,密码还在,信用卡却被盗用了。
专家点评:持卡者千万不要认为印在信用卡上的信息即是可以公开的,特别是信用卡背面的三位数字验证码,它们具有的是密码性质的功能。信用卡本身存在两种支付方式,过卡支付和离线支付,过卡支付通过输入密码来进行交易确认,离线支付则是通过卡号和背后的验证码来默认协议完成。
应对此类诈骗的方法,专家指出,首先,最好在发卡时将信用卡背面“后三码”背熟后立即将其抹去,因数字所在位置没有磁性,抹掉后不影响信用卡使用。其次,开通信用卡短信通知功能,若别人盗刷了你的信用卡,银行会立即发短信到你手机上确认。
离线交易经常用于预订酒店、机票等,只需提供信用卡卡号、有效期和背后的三位数字即可消费。离线交易“消费免输密码”措施是“国际惯例”,国外信用卡刷卡消费时都可以免输密码,以签字认可为准。
反客为主 克隆伪卡
杀伤力:★★★
2009年3月,警方多次破获银行卡“克隆”盗窃案件。犯罪嫌疑人选择银行工作人员下班时段及休息日作案,制作假面板覆盖在ATM 机插卡处,在ATM机灯罩处安装摄像设备,利用隐蔽在假面板内的内置读卡器窃取持卡人的信息资料,随后制作伪卡盗取客户资金。经调查,共有7张银行卡被复制。
专家点评:信用卡中“李逵”变“李鬼”的事情并不常见,但是并非不存在,因此持卡人尽量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自己的视线,消费时自己到前台刷卡结账;在自助设备操作之前,留意设备是否异常,是否有摄像头读卡器等可疑附加物;在自助设备上操作完毕后,切勿将流水单随手丢弃。
声东击西 电话短信骗密码
杀伤力:★★★
近日,唐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某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,电话内容大致如下,您的银行卡在6月20日在新光天地消费金额5000元,如有疑问,请致电某号码咨询,未曾有过消费的唐先生按照其提供电话致电咨询,电话另一头的“工作人员”建议唐先生报警,并且非常好心地提供了公安机关的“报警电话”,而“接警”的人则要求唐先生提供身份证号、银行账户和密码。
专家点评:电话、短信骗取信用卡密码的手段日渐翻新,从最开始的通知中奖或活动信息,到后来的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通知持卡人,有的甚至将电话呼叫转移到银行的服务热线上,其最终目的无非只有一个,即希望对方说出信用卡信息和密码。
银行专家指出,银行工作人员是不需要掌握持卡人密码的,密码是客户的权利,即使客户忘记,银行也会通过让客户重新设置的方式来重设密码。另外,凡打着银行或者警方的旗号打来电话的,对于持卡人来讲,如果号码不熟悉,不要透露任何个人信息,之后可以拨打110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