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22日,冬至那天,梁瑞英家煮饺子,准备晚上给韩群送去。下午5点,梁瑞英的侄女韩美云切好白菜、胡萝卜和蘑菇码在盘中。“老人晚饭要清淡,胡萝卜对眼睛好。”梁瑞英说。
不止是冬至,在春分、夏至、立秋,以及端午、中秋等等不同的节气和节日,梁大妈总是这样变幻花样为老姐姐调整着食谱,为她们增加花色品种……原本泛黄的脸,红润了;原本清瘦的身子,多了几分丰腴。韩大妈逢人就夸:“老妹妹家伙食好。”后来,梁大妈的家庭餐厅又多了一个姐姐——张大妈。张忱的老伴刚去世,时常暗自落泪,被拉入梁家餐厅后,心结慢慢解开了。
梁大妈给邻居俩老人做饭,老姐仨365天同吃一锅饭,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。韩大妈和张大妈不无感慨地说道:“吃了梁家四年的饭,我们都吃胖了,姐妹们在一起,有说有笑,更有精神头儿,这种感受,是敬老院、请保姆换不来的。”
梁瑞英也常说:“老姐姐都有子女,但子女们工作忙,不可能在跟前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。孩子们不在家时,老人都很孤独,吃饭也总对付,不利于身体健康。给老姐姐送饭,让吃饭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。”
更难能可贵的是,四年的时间并没有消磨掉梁瑞英助人为乐的热情,却成就了她几年如一日的坚持,当支行的干部叩开梁家的大门,询问她何以如此的持之以恒时,梁瑞英说:“这有我个人的性格因素,但凡约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。五十年的老邻居就像一家人,一开始是帮忙,但时间长了就感觉成了一种责任。”
事实也是这样,一年冬天,已经年近八旬的梁瑞英被大风刮倒,送到医院被确诊为左臂骨折,可到了下午四点,仍在治疗的她却顾不得自己的伤痛,还惦记着和她同吃一锅饭的老姐姐,把电话打给侄女,特意嘱咐要记得为她们做饭。
由于已经离休多年,梁瑞英的积蓄并不丰厚,身上还带着不少病痛,治疗的花费也是一笔可观的开销,家里添了“两张嘴”,仅仅靠提供者梁瑞英的觉悟与感情是难以长久的。长安支行领导得知此事后,给予高度关注,不仅为其送去了米、面、油等生活用品,更是带领党员、团员等上门慰问学习。同时,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,弘扬新风正气,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作出安排,要求在全行广大党员、干部中掀起“向梁大妈学习活动”,利用网讯、宣传栏、召开专题学习会、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,宣传梁瑞英坚持多年如一日,照顾邻里老人,互助帮扶,居家养老,做公益事业的精神,号召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,发扬无私奉献精神,努力为党旗争辉,为党旗添彩。
北京,已进入老龄社会,像韩大妈和张大妈这样的独居老人比比皆是。去敬老院,大多数老人和家人都不太情愿。居家,高龄老人又确实多有不便。
邻里之间,互助养老,让老人居家享受到晚年生活的惬意与浓浓温情,梁瑞英以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,用送饭的方式互助养老,不仅成为长安支行内部争相学习的典范,更在报纸、网络等媒体上得到广泛宣传,引起了西城区委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,催生了“政府补一点,老人掏一点,邻里间互助养老的站点一定会多一点”的理念,也使区政府着手研究制订相关政策,对家庭互助养老点给予奖励,引领了首都西城区尊老敬老、助人为乐的新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