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爱军,一名工行北京分行奋斗了二十年的老员工,从柜员、检查员、营业部经理,他用自己坚守的信念、执着的工作态度以及不畏疲惫的工作精神获得了大家的认可。然而,了解他的人都知道,老杨的人格魅力可不简单是这些。
图为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支行运行管理部经理杨爱军。
用爱守护心灵 一份执着的付出胜却嘉奖无数
杨爱军有个24岁的“干儿子”,逢年过节,总会提着一大堆自家农产品来看他。“干儿子”就是杨爱军资助了12年的贫困少年,邓佳凯。
那是在1997年,杨爱军参加了北京青年报的“一帮一”互助活动。在通过北青报捐助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后,杨爱军第一次见到了自己资助的年仅7岁的邓佳凯。杨爱军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佳凯一家时的情景:身患残疾的父亲,因病痛的折磨而反应迟钝的母亲,瘦小的邓佳凯。十二年来,不管家里有什么事,杨爱军都早早把学费汇给小佳凯。杨爱军回忆说,有一年他买房子,手头非常拮据。妻子就说,“等手头宽裕再帮也不迟”。杨爱军立刻反对说:“孩子的学费不能断,孩子上学一天也不能耽误。”
小佳凯最终也很争气,没有辜负杨爱军一直以来的期盼,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市宏志中学,尽管可以免交学费,但杨爱军依然定期给孩子寄去零花钱,用于学习用品方面的开销,他不想让孩子在学业上为难。他还经常给孩子寄送一些营养品,他说孩子正在长身体,需要营养。
在他的资助下,佳凯顺利考上了大学。在这期间,他怕孩子因为打工而影响学业,继续资助孩子四年的大学学费,让孩子踏实读完大学并找到了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。佳凯要去参加工作了,当他拿着报到证来向杨爱军道谢时,杨爱军用父亲般慈爱的眼光看着孩子,满是欣慰,他坚持再给孩子1000块钱,说:“这也许是最后一次了,拿着吧,买件好点的衣服,要工作了,第一印象很重要!” 佳凯的眼眶湿润了,哽咽着说,“我一定把这份爱的接力传下去”。杨爱军用12年的点滴奉献点燃了孩子求知的火种,照亮了他通往知识的殿堂和改变命运的旅途。
临危受命 将自己与企业的发展共系一体
如果说,杨爱军的爱心和热心肠让人温暖的话,那么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敢于承担就更加令人钦佩。2006年,在北京海淀支行拆分之初,支行营业部业务大量积压等待处理。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,杨爱军没有推托,没有条件,毅然承担起了这份重担。
杨爱军是北京海淀支行推动柜员综合化的第一人。接手新的任务后,柜面人员的青黄不接、繁重的业务,全都压在了初来乍到的杨爱军身上。中午他顾不上吃饭,班后他顾不上休息,没有任何怨言,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量,一边培训员工,提高网点受理业务的能力。嗓子说得疼了,他就上手演示。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加班,多少次培训,多少次实战,他手下的“徒弟们”都出师了,可以独挡一面了,网点结算业务量实现了突飞猛进。
“杨爱军诚信,说到做到。答应的事,即使再难,也一定办到。交给他的工作,放心。”这是领导和同事们对他最多的评价。二十多年来,无论他从事哪个岗位的工作,接受工作任务时都没二话,似乎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一样,其实只有了解他的同事才知道他付出了怎样的辛勤。
付出终会得到认可,近年来,杨爱军先后被授予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级优秀运行管理部经理、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级电子银行十周年先进个人、入选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第三届“感动工行”员工。